台北市政府規劃已久的「公共運輸處」終於將於七月一日成立,儘管大眾運輸是台北都市運輸的主幹,市府也想透過成立公共運輸處凸顯其重要性,但這個單位從規劃到籌備歷經多年,官僚、民代的人為因素,使這個大眾運輸的改革腳步延宕多時。
公共運輸處早在馬市府執政初期就開始規劃,尤其多年來的公車亂象頻傳,公車的市民申訴案眾多,還要處理議員協調案,與公車業者周旋,公車科的稽查、管理人力欠缺,導致公務員將公車科視為畏途,公車業務太繁重,人力欠缺,就算馬英九、郝龍斌的「棋盤式公車」、「社區小巴」等口號喊得震天價響,改變的腳步卻沉重而緩慢。
尤其公車票價整合進度緩慢,悠遊卡早讓公車票證進入數位時代,但公車計費方式卻停留在紙卡時期的「一段票」計費;若在不同公車路線之間轉乘,卻必須讓市民支付好幾倍的票價,變相懲罰公車轉乘族;上下班時間的惡意「搖車」、「過站不停」的亂象,都讓人對公車品質搖頭,無怪乎油價大漲、物價齊飛時,許多市民寧願騎機車省錢,公車族也不見成長。
人為因素也拖延了「公共運輸處」成立進度,去年「公共運輸處」案與觀光傳播局改制案一起在議會審議,儘管府會都由國民黨掌控,公共運輸處改制法案卻因府會問題延至今年初才過關,加上三月總統大選,讓許多交通官員想進入中央任職,市府又決定等五二○中央人事底定後再說,而六月正逢議會總質詢,又讓公共運輸處拖到七月才成立,因此創下議會改制案過關後、籌備期卻長達半年的罕見紀錄。
從這樣的「公共運輸處」成立過程來看,台北市的交通改革,很難讓人有信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