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八〇年代後期解嚴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各類思潮紛紛興起,當時難道沒有出現反對與中國統一的左翼媒體嗎?
1988年1月13日前總統蔣經國死亡後,接任者李登輝地位尚未穩固時,禁錮四十多年的台灣社會力瞬間湧出,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發生劇烈變化,當時一群反對統一的左翼人士、留學生從美國返台,分別投入勞工運動、環保運動、身心障礙者自救運動,並結合勞工運動、環保運動,與主張「台灣獨立」的北區政治受難者基金會多名成員,於1993年3月1日發行《群眾》雜誌。
《 群眾》雜誌創刊號指明,國民黨與大資本家階級「掠奪台灣資源、榨取人民血汗」,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並批判台灣反對運動政治人物,「站在中智以上階層看待台灣社會事物」,忽視「階級矛盾」,「對作為國民黨政治後盾的大資本家階級的為所欲為,總是很自然地加以忽視,聽任那些財團魔掌伸展」,「無從阻止社會貧富差距等問題日趨惡化」,並暗批當時的民進黨許多主要政治人物「享有民主運動成果」,對於「勞動群眾的抬轎」,卻「坐轎的永遠不知抬轎苦,也絕不會和抬轎的共甘苦」,主張在台灣民主運動應「站在工農小市民的立場」,由勞動群眾「奪回政治權力、血汗所得」,「開創勞動群眾作主的時代」。(《群眾》發刊辭全文請見: http://linshuhui.blogspot.tw/2015/10/1993-22.html )
對於「台灣是否存在階級政黨的發展空間?」問題,《群眾》雜誌於其創刊記者會報導一文也表明,「國民黨和民進黨都宣稱自己是全民政黨,而民進黨到底代表誰,實在值得探討」,「以台灣勞動階級的比例,足以支撐一個代表勞動階級的政黨」,並指勞動階級在台灣的問題是「在統治思想的長期控制下,勞動階級並不自覺自己是勞動階級」。
這顯示《群眾》雜誌是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台灣第一本站在「台灣工農小市民」立場論述的左翼雜誌,在1994年地下電台風起雲湧之際,《群眾》雜誌於1994年4月結束並轉型成立《群眾之聲》廣播電台,更是台灣第一個高舉左翼理念的電子媒體。
《群眾之聲》於1994年起發動801反抄台遊行等地下電台抗爭運動,引發激烈警民衝突,九〇年代一波波的地下電台抗爭,間接促使國民黨政府將原本黨國壟斷的無電波逐步開放,《群眾之聲》當時堅持拒絕登記合法,也不播出商業廣告,抵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長達三年多,直到1998年1月才結束運作、停止播音。
當然,這樣的左翼媒體絕非憑空出現,很多人應該會問:《群眾》雜誌、《群眾之聲》是什麼樣的歷史脈絡、政治經濟結構、社會、文化情境下產生?在國民黨政府進行四十多年的「反共」教育宣傳、肅清左翼人士的情況下,其主要籌辦者是如何接觸、接受左翼思潮,進而傳播左翼主張?他們為何籌設《群眾》雜誌、《群眾之聲》?還有哪些人參與籌設?《群眾》雜誌、《群眾之聲》如何運作、宣傳?如何看待九〇年代的主要政黨及政治人物、社會議題?如何因應九〇年代主流的「反共」觀點?其與當時各類組織、社群的關係如何?為何作為媒體會推派人選參與選舉?參選行動對於雜誌、電台運作有何影響?《群眾之聲》與其他「地下電台」有何異同?其如何因應政府的廣播電台政策?《群眾》雜誌、《群眾之聲》如何結束?當時籌辦者、參與者於二十年後如何看待《群眾》雜誌、《群眾之聲》這段歷史?
研究者九〇年代曾於《群眾》雜誌社、《群眾之聲》電台任職,參與雜誌、電台的籌辦,並擔任張金策的隨行秘書,在《群眾》雜誌社結束二十一年、《群眾之聲》電台結束十八年後,雖然時間久遠,人事變遷、回憶不易,且資料多未保存、遺失甚多,如今筆者有二十年報社記者經驗,具備一定記錄、整理資料能力,且因當年在《群眾》雜誌、《群眾之聲》任職,相關人士對研究者有一定程度之信任,記錄、整理讓這段歷史重新出土,實責無旁貸。
尤其,《群眾之聲》電台結束後,部分成員心理受創甚深,《群眾之聲》又具左翼色彩,在台灣長期的反共教育宣傳下,一般人不清楚其人事情況、歷史脈絡者易生隔閡,外界探知不易,使九〇年代的台灣左翼歷史呈現一片空白,亟需補齊。
2014年三一八佔領立法院運動,顯示台灣的資本主義運作與政治體制出現若干問題,除了「自然獨」等國族主義論述外,左翼論述成為許多新興團體的觀點,社會民主黨、自由台灣黨等左傾的政黨、政治團體紛紛成立,支持左翼理念的讀者群眾多,也讓《眉角》、《焦點事件》等獨立媒體可透過群眾募資等非商業模式運作,這與二十多年前《群眾》雜誌、《群眾之聲》電台的募資模式,有許多類似之處,都讓人思考:是否透過《群眾》雜誌、《群眾之聲》電台的「史料出土」,提供關心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獨立媒體發展者思考其出路的歷史材料,也提供各方作為了解九零年代左翼運動的研究材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