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布施 --寫於2014.5.27


布施的真義就是「捨棄」,布施的體現就是捨棄的心,布施對治的是吝嗇、想把貪愛的一切佔為己有,對治因貪著而起的煩惱。

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被稱為六波羅密(六度),波羅密就是「到彼岸」,是佛陀傳授成佛的法門之一,許多大成就者都從布施開始學習。

布施可分為財施、法施(宣揚佛法)、無畏施(救眾生性命、免於恐懼)。布施的重點在於動機正確,不是為了名聞利養而行布施。

出世間的布施,入中論(中觀應成派論典,月稱菩薩著)云:
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密,
由於三輪生執著,名世間波羅密多。

布施者、受施者、布施物三者,應思惟是「無自性空」,在平等的情況下行布施,也就是「三輪體空」。「無自性空」不代表不存在,而是一切法非獨立存在,都是觀待其他的法而成立自己的成分,如能這樣的思維行布施,就是出世波羅密,這樣的布施可以降低內心的「人我執」(補特伽羅我執)、法我執,減少二我執造的業與煩惱。

菩薩聖者所行的布施,是不造作(經長久薰習後、自然而然升起)的大悲心與菩提心攝持的「布施波羅密」,具足產生佛果的能力。凡夫所行的布施,還沒有被不造作的大悲心與菩提心所攝持,但凡夫若能思惟三輪體空而行布施,布施的功德即是出世間的布施。

金剛經云: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色、聲、香、味、觸、法,是相應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境,佛陀告訴弟子,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入中論也云:
此復由行布施時,速得值遇真聖者,
於是永斷三有流,當趣證於寂滅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