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群眾》的歷史----張金策其人其事(一)



《群眾》雜誌發行人、《群眾之聲》台長張金策,是《群眾》籌辦的關鍵人物之一,由於他的豐富的政治資歷,使得《群眾》得以籌募到運作資金,其後轉型為《群眾之聲》電台,也是歸功於他的人脈與靈活的政治能力。


   張金策於1942年出生於宜蘭縣礁溪鄉,家住礁溪「帝君廟」(礁溪協天宮)旁,廟埕是他幼時遊玩、休憩之地,經常觀察廟祝、道士與信眾互動,常常看道士畫符,耳濡目染下,也寫一手好書法。1993年國民黨中央黨部舊建築拆除後,《群眾》以辦「超渡法會」形式抗議國民黨粗暴拆古蹟時,整個超渡法會中的符咒、書法,都出自張金策之手,他甚至還扮演道士念咒超渡,擬真之程度,讓筆者與《群眾》工作人員極為嘆服,也顯示幼年經歷對他的影響。

    張家為礁溪鄉政治家族,其祖父輩的張倉連曾任礁溪鄉長、宜蘭縣議員,曾參加過蔣渭水的台灣文化協會,張倉連之子張光熾也曾任宜蘭縣議員,張金策對筆者談論其政治啟蒙時,提到他曾在張光熾介紹下,進入李萬居的《公論報》任職編輯,觀察張金策之後的辦雜誌、從政等生涯,也可發現李萬居與《公論報》的啟蒙,深刻影響其未來之路。

    戴婉真在《李萬居研究—以辦報與論政中心》(戴婉真,2009)指出:
    睽諸李萬居的一生,在後期政治生涯主要活動有三:一是省議會問政,在議會問政長達21年之久;二是辦報,創辦戰後臺灣具有獨立批評立場之民營報紙《公論報》,該報秉持民主、自由、進步的辦報信念,創刊後成為臺灣代表性民營報紙,為臺灣戰後自由報業開創另一新局;三是組黨,參與雷震等人籌組中國民主黨活動,擔任發言人之一。

    張金策於1960年北上就讀淡江大學前身「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系就讀時,進入《公論報》任職,其批判時政的獨立自由言論立場,使十八歲的年輕張金策深受其薰陶。但1961年4月,時任省議員的李萬居因參與雷震組黨案,遭國民黨當局鎮壓,且因財務問題而被當局以借錢、司法判決,奪走李萬居的《公論報》經營權,《公論報》也失去獨立批評時政的性質(戴婉真,2009),《公論報》其後遭聯合報系收購,轉型為《經濟日報》(見聯合報創新媒體研發中心 網站),張金策也被迫離職。

    張金策畢業後,其後返回礁溪擔任教職,延續張倉連、張光熾的家族政治傳統,張金策於1973年以無黨籍身分當選礁溪鄉長,並積極從事黨外運動的政治串連,結識黃信介、張俊宏、康寧祥等黨外人士,1975年8月《台灣政論》創刊時,發行人為黃信介,其社長為康寧祥、總編輯張俊宏,張金策擔任副總編輯,當時黨外人士郭雨新參選增額立委,選區廣達台北縣、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台灣政論》雜誌也負責郭雨新競選文宣事務(邱垂亮,2013),張金策也在礁溪的地方助選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陳菊當時為郭雨新之秘書,時任黨外鄉長職務的張金策,論資歷、備份,都在陳菊之上,雙方也有密切工作聯繫與往來,也因為《台灣政論》的對郭雨新的助選,陳菊因此與《台灣政論》的張俊宏、黃信介等人熟識,步入後來的《美麗島》雜誌,參與美麗島事件。張金策1992年返台被捕時,陳菊也曾表達關心,但陳菊所屬的新潮流系,1994至1995年前後,與張金策的選舉多為競爭對手、摩擦嚴重,陳菊事後於公開場合極少提到張金策。

    郭雨新當時競選引發轟動,聲勢浩大,落選也遭質疑與做票有關(張文隆,2013),當時擔任郭雨新律師的林義雄、姚嘉文還寫書為郭雨新平反,也讓林、姚兩人此後走上政治之路,促成《美麗島》雜誌全台串連黨外勢力。

    由於選舉《台灣政論》強力批評時政,選後《台灣政論》也遭政治整肅,1975年12月20日增額立委投票,七天之後,《台灣政論》就遭查禁關閉,前後出刊僅五期(邱垂亮,2013),隔月,張金策就被控於鄉長任內貪污五千元,初審判刑十年,半年後,張金策被控瀆職案判刑確定,其礁溪鄉長就遭停職。

     張金策的去職,也讓礁溪鄉的張家在派系鬥爭中失去主要政治位置,張家部分土地後來也被徵收為道路用地,張金策老家遭徵收而拆除大半,只剩路邊畸零地(張金策2003年競選礁溪鄉長時,曾以路邊殘破古厝作為競選辦事處,僅約三坪大)。

    眼見入獄危機緊迫,張金策等人也苦思出路,在黨外人士串連下,張金策決定與同為黨外而遭政治迫害的嘉義縣議員吳銘輝一起逃亡出境,準備到美國參加眾議院「台灣人權聽證會」,張金策以其宜蘭人脈、在友人安排下,搭漁船偷渡出海。


至於張金策如何偷渡?有何遭遇? 如何走向左翼之路?下回分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