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高山茶與山林生態

台北市觀光傳播局近日密集推廣貓空纜車與貓空茶園行程,令不少人得以一窺茶文化的奧妙,整個茶產業發展過程,也是近代農業發展的縮影,現代人的喝茶口味,也對山林間的茶農生活有深厚影響。

一、兩千年前,茶本來只是作為藥材使用,中國華南農夫在農耕之餘,在山林的野生茶樹中採茶葉,少量製茶,在中國唐代佛教興盛後,佛僧為了作早、晚課喝茶提神,使茶的功效逐漸廣為流傳,開始有人嘗試種茶樹,使種茶、製茶成為農人額外收入,甚至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大 規模種茶、製茶,卻也讓山坡地土地資源逐漸耗盡,台灣在一、二百年前引進茶產業時,都是利用砍伐林木的山坡地,利用砍樹後殘留的樹根、木渣,作為茶樹生 長的有機土土壤,在有機養分的孕育下,使早年的台灣茶享譽全球,就像一百多年前樟木林砍伐後的木柵樟湖山,滿山的樟木樹根成為培育優良茶樹的有機土壤,更 使茶師張迺妙培育出著名的木柵鐵觀音。
但 近代農業的高密度耕種方式,茶農一年五次密集採茶,都使茶樹、土壤無法喘息,在利益的追逐下,土壤資源逐漸耗盡,茶的滋味也無法像早年般香淳,為了尋覓更 好的氣候、土壤,部分茶農逐漸往高山遷移,在「種茶多高一千米、每斤茶多一千元」的哄抬下,使台灣人陷入追求喝高山茶的迷思,越多人喝高山茶,也使更多的 高海拔山林生態被破壞,有人因此開玩笑說「以後可能會有人跑到玉山種茶」。
在追求精緻農業與茶文化之餘,我們也應思考茶農業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係,「高山茶」是否應該成為喝茶者追求的目標,更值得深思。

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口號式環保

台北市將於四月二十二日舉辦地球日活動,市長郝龍斌與局處首長將搭乘捷運、公車、鐵路等大眾運具上班,希望以身體力行方式,提倡減碳觀念;但從官員們平常的交通工具使用來看,這項做法恐怕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

在油價高漲之下,台北市捷運、公車去年至今年的每日運量不斷成長,顯示有越來越多台北人受不了油價改搭捷運、公車上班,市府也以此自豪,頻頻喊話希望市民改搭公車、捷運,問題是:市府高官們能以身作則嗎?

以提倡減碳、節能的瑞典來說,多數政府內閣成員都以電車、公車、腳踏車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國會也只提供公務腳踏車給國會議員使用;但在台灣,多數政府首長仍使用公務車,台北市儘管捷運、公車、鐵路等大眾運具密集,計程車也相當方便,但市府多數政務官仍使用公務汽車,市府二級單位以上副首長仍配有公務車提供通勤、公務外出之用。

當然,政府公務車在維護官員安全、緊急、災難時有其功能,但如果市府真要宣導減碳、節能,政府官員應從自身做起,除非家住偏遠地區,否則也儘量改以大眾運具為主要交通工具,市府也可訂定減少公務車用油目標,並提供獎勵措施,促使官員多搭大眾運具,否則如何說服社會大眾減少使用私人運具呢?

面對外界詢問是否改用大眾運具通勤,市長郝龍斌曾以公務繁忙為由拒絕,市長或許有安全等種種考量,但對於多數台北人來說,有誰不忙呢?市府高官如果連自己都做不到,怎能呼籲市民要多搭大眾運具呢?

附錄:
四二二地球日 北市府響應
︹記者林恕暉/台北報導︺為了響應四二二地球日,台北市政府決定將在四月二十二日當天配合﹁拯救我們天空﹂活動,當天中午十二點起各機關學校將熄滅燈光、關閉非緊急或特殊電梯一小時,鼓勵吃素食,穿著輕便服裝出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班,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為了響應四二二地球日活動減碳活動,市府決定將於四二二當天進行多項減碳宣導,包括市長郝龍斌等機關單位首長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班,郝龍斌將親自以騎腳踏車方式從福林路住家出發,到捷運士林站搭乘捷運淡水線、再轉板南線上班,同時要求各首長穿著輕便服裝,減少辦公室的冷氣使用。

 當天中午十二點至下午一點,北市大樓與所屬各機關、學校將熄滅燈光一小時,除了載貨、身心障礙與十樓以上等特殊用途電梯之外,其餘電梯也將關閉一小時,藉以響應減碳、節能,請民眾注意。 由於飼養動物耗費的土地資源遠比栽種農作物大,牛隻等動物產生的甲皖也是造成地球溫室效應重要因素,北市府將於四月二十二日當天鼓勵市府員工、民眾吃素食,減少產生溫室氣體。

 北市府也呼籲民眾響應減碳十大宣言,包括將燈泡改用省電燈泡,減少使用冷氣、多開窗,隨手關燈、拔插頭,每週一天不開車、騎車,多走路,愛用當地食材、減少食物運輸過程的能源消耗,不浪費食物、減少廚餘,拒絕使用過度包裝的產品,自備購物帶、餐具、手帕,多使用再生產品,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落伍的台北市議會

儘管台北市打算以「無限寬頻」進軍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網路與資訊科技也被視為台灣重要產業,但做為要「貼近民意」的民意機關,台北市議會資訊化、數位化的程度卻遠不如民間,比台北人落後至少十年以上。

以市議會每年「審議預算」為例,預算書的印製與發送,是市府、議會單位每年八、九月最頭痛的問題,由於市府的單位眾多,每個單位都有一本預算書,加上各種業務基金、特種基金等,市府一整套預算書堆起來比一個成人還高,市府與議事人員必須用貨車、手推車,才能搬運一套預算書到議員手中。

但預算書實在太厚重,攜帶不便,為了方便議員們審議,議事單位只好分別在議員研究室、議事廳各放置一套預算書,方便議員查閱。當議會正式開會審某局處預算時,由於預算書實在太多,為了避免議員們找不到書,議會還得派專人,替每位議員找書,當預算書出現錯字、疏漏須訂正時,市府必須製作近兩百張「小貼紙」,派人尋覓這些預算書,一張一張貼在書內訂正。

議會議事廳雖然設有錄影設備,錄製開會時議員發言內容,但議會卻遲遲未將影像數位化,一般市民無法上網了解議員的開會狀況、發言內容,市民只能親自到議會旁聽;就算入場旁聽,也拿不到議事資料,空手聽議員發言,幾乎不可能了解議員們到底在談什麼提案,除了議員、官員、媒體記者之外,一般市民很難了解到底議會在做什麼。

如果議會不能進行議事改革,讓議事資料數位化、公開上網,這種資訊化程度會繼續淪為眾人笑柄,市府也必須為了印預算書或資料,耗費大批紙張、砍掉更多樹木;議事過程無法公開上網,資訊無法公開,也會讓議員出席意願低落,議員只會為了應付媒體而到場亮相,預算與法案審議就會經常被批為黑箱作業,議事效率也不可能提升。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被忽視的台北車站

幾個月前,我搭車到捷運台北車站,剛好遇見準備帶兒子去購物的交通局長羅孝賢,我們恰巧都打算步行到後車站商圈,我們邊走邊聊天,在準備穿越台鐵台北車站 西側附近道路時,找不到行人穿越道,三人只得快步跨越車道,這讓身為交通首長的羅孝賢頗為尷尬,他說,會設法解決車站週邊的交通問題。

  其實,台北車站週邊交通動線混亂由來已久,從二十多年前台鐵台北車站改建以來,這裡的交通問題從未改善,在由中山北路、延平北路、市民大道、忠孝西路等四 條道路包圍的台北車站區域內,道路彎彎曲曲,客運、鐵路、捷運、公車轉運站散布各地,不僅許多外地人、觀光客來到此地會迷路,就算是台北人也常搞不清楚路 該怎麼走,台北車站長期的交通混亂,更週邊商圈逐漸蕭條、沒落的重要因素。

 市府交通官員經常喊出"多搭大眾運具"口號,希望市民少開車、 多步行,但對於台北市最重要的大眾運輸轉運站──台北車站,市府卻缺乏全盤檢討、徹底整頓的決心,如果車站週邊沒有友善的步行環境,良好的引導標示,便利 的轉乘系統,怎能期待民眾少開車、少騎車、多搭大眾運具?

 對於市府官僚來說,忽視台北車站交通問題,其實也不難理解,近十多年來,多數 官員若要前往中南部,大多會開車前往,鮮少搭乘台鐵、客運,鮮少進出進出台北車站,很難看見台北車站的交通問題,遇到民眾陳情,也不見得能全盤解決問題, 甚至引發更大爭議,被譏為台北市最大路障的"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在高鐵通車後,台北車站進出人數節節上升,幾年 後,機場捷運也將通車,屆時民眾可在此將行李入關,台北車站可能再度成為"國家的大門",郝市府也計畫此地透過都市更新、容積率釋出,改變台北車站週邊的風 貌,但混亂的交通問題,市府若不及早全盤規劃因應,不僅會讓人繼續痛苦的穿梭車陣中,將走過台北車站視為畏途,更會讓郝市府提升城市競爭力的美夢,淪為泡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