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高山茶與山林生態

台北市觀光傳播局近日密集推廣貓空纜車與貓空茶園行程,令不少人得以一窺茶文化的奧妙,整個茶產業發展過程,也是近代農業發展的縮影,現代人的喝茶口味,也對山林間的茶農生活有深厚影響。

一、兩千年前,茶本來只是作為藥材使用,中國華南農夫在農耕之餘,在山林的野生茶樹中採茶葉,少量製茶,在中國唐代佛教興盛後,佛僧為了作早、晚課喝茶提神,使茶的功效逐漸廣為流傳,開始有人嘗試種茶樹,使種茶、製茶成為農人額外收入,甚至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大 規模種茶、製茶,卻也讓山坡地土地資源逐漸耗盡,台灣在一、二百年前引進茶產業時,都是利用砍伐林木的山坡地,利用砍樹後殘留的樹根、木渣,作為茶樹生 長的有機土土壤,在有機養分的孕育下,使早年的台灣茶享譽全球,就像一百多年前樟木林砍伐後的木柵樟湖山,滿山的樟木樹根成為培育優良茶樹的有機土壤,更 使茶師張迺妙培育出著名的木柵鐵觀音。
但 近代農業的高密度耕種方式,茶農一年五次密集採茶,都使茶樹、土壤無法喘息,在利益的追逐下,土壤資源逐漸耗盡,茶的滋味也無法像早年般香淳,為了尋覓更 好的氣候、土壤,部分茶農逐漸往高山遷移,在「種茶多高一千米、每斤茶多一千元」的哄抬下,使台灣人陷入追求喝高山茶的迷思,越多人喝高山茶,也使更多的 高海拔山林生態被破壞,有人因此開玩笑說「以後可能會有人跑到玉山種茶」。
在追求精緻農業與茶文化之餘,我們也應思考茶農業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係,「高山茶」是否應該成為喝茶者追求的目標,更值得深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