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台籍老榮民 --寫於2014.5.15


父親從小在澎湖長大,講台語有澎湖腔,卻是個老榮民,領有政府發的「榮譽國民證」。

   他成長在澎湖馬公海邊的小漁村,多子多孫是當地習俗,他兄弟姊妹共十三人(這些是我見過的,不含年幼夭折者),我有七個姑姑、五個叔叔,從年紀推算,幾乎每年出生一人,祖父是小公務員,一份薪水要養一大家子,父親說,他年幼時都吃蕃薯籤、配土豆,最多喝蕃薯粥。後來父親煮粥仍保留早年習慣,米湯很多,飯粒很少,可節省米。

   父親說,他上學前沒穿過鞋子,小學一年級才首次穿鞋,上學時怕鞋弄髒、穿壞,都赤腳走路,到校門口才穿上鞋。日本時代出生的父親,小學第一年讀日語課本,學校換國語課本後,又重讀一年級,與二叔同班,二叔是家中最聰明的孩子,父親成績不如二叔亮眼,祖父總是誇讚二叔,讓身為長子的父親很不舒服。

   對於當時離島窮鄉僻壤的孩子,軍校教育可說是唯一的免費翻身途徑,更可領津貼應付日常生活、甚至寄錢回家,二叔考上當時在台北的中正理工學院,父親則念士林的陸軍衛生勤務學校,這所學校當時附設於國防醫學院之下,用以彌補六十萬大軍的醫療所需,兩兄弟一起跨海北上讀書,父親畢業後成為軍醫,當時八二三砲戰剛結束,情勢仍緊張,共軍砲彈單打雙不打(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他派駐金門,醫治受傷官兵,當了十幾年兵,以上尉退伍,在寫有「毋忘在莒」大字下的軍裝英姿照,是父親最常向孩子們炫耀的相片。

   不同於現在的網路交友,當時最熱門的是交「筆友」,母親在二叔介紹下認識父親,兩人多次書信往來,進而戀愛結婚,但本省富豪的外公強烈反對這門婚事,外公因二二八事件厭惡國民黨政府,三七五減租等政策更讓他大批田地被剝奪,軍人可說是國民黨政府的武力代表,但在重男輕女家庭下長大的母親,對外公不讓她升學相當不滿,在外婆支持下,決意不理外公、嫁給父親。

   與娘家在豐原的母親結婚後,父親決定留在豐原行醫,小時候我常問母親,爸爸說的台語,「糜」(粥)等發音為何與他人不同?母親只說那是「海口腔」,祖父母來豐原探望,母親總是戰戰兢兢,注意聽他們說話,深怕會錯意。我身為長孫,祖父母很想找我聊聊,但他們說的台語,我只聽懂一半,弟弟們幾乎聽不懂,若夾雜日語,更是鴨子聽雷,語言成為祖孫關係的大鴻溝。

   身為外地人,口音又重,父親在豐原的謀生之路障礙重重,他行醫對象多半是沒錢上醫院的低階公務人員,講國語讓他比較自在,他為謀生常常到府服務,稱為「出診」。結婚三年後,母親發現父親雖是軍醫、但無正式醫師執照,無法開業,她非常不滿,認為父親騙她,兩人爭吵不斷,親友都知道父母關係惡劣,父母不在時,都會問我「你爸媽有冤家(吵架)否?」

   經濟問題讓父母爭吵激烈,尤其父親出身貧窮,習慣省吃儉用,母親在富商家庭成長,兩夫妻用錢觀念差異巨大,日用品、舊家具留不留?丟不丟?都是吵架題材。母親一度離家出走,兩個月後母親擔心我們三兄弟缺乏照顧返家,但決定外出工作,不再當家庭主婦,母親也證明了出身商家的本領,無論是大工廠倉儲物料管理或保險業務,都展現生意才華,當時台灣代工業起飛,很多人翻身賺大錢,但父親的事業卻一再失利, 投資代工生產電子手錶以失敗收場,留下一堆電子錶,買大貨車成立貨運公司,司機卻跑掉,自己也不會開車,車子只能放著爛。

   在家蹲了十年,事業不順、家庭失和,父親心情苦悶,我們兄弟愛玩不作功課,常被打得傷痕累累,三兄弟怕他怕的要命,後來父親決定回到老本行,到大醫院從事行政工作,軍中的經驗讓他得心應手,家中經濟逐漸好轉,三兄弟才脫離常挨揍的日子。

    為了省錢買東西、上醫院,父親憑著十多年的軍中資歷,申請到榮譽國民證,成為罕見的「台籍榮民」,父親近六十歲時罹患鼻咽癌,因榮民身分才省下大筆醫療費用,他退休養病,透過打網球、槌球練身體,病況才好轉,但聽力卻受損,使他與人溝通更加困難,常與母親冷戰,有時與鄰居吵架,除了母親之外,很少與人交談,日子過的很寂寞。

    近幾年,我發現,父親的澎湖腔台語幾乎被消磨殆盡,口音幾乎是台中腔,與早年大不相同,顯示他其實很努力適應環境,每次過年開車回台中,他總是頂著寒風幫我洗車,我發現後要他別洗了,他就是不理我,藉此表達對兒子的關心。

    一年前,我因病住院、辦留職停薪休養,原不敢驚動老人家,直到出院前一天才告訴母親,父親聽母親轉述,急的睡不著覺,隔天清晨坐早班車北上,直奔醫院,我正在辦出院準備返家,他幫我提著大包小包坐車,到家門口,他說有事要離開,但捨不得坐計程車,問我怎麼搭捷運、搭公車,臨走前,突然拿紅包給我,裡面裝著厚厚一疊鈔票,說要我吃好一點,我說不用,他硬塞到我口袋,就轉身離開。

   看著這個紅包,我濕了眼眶,掉下淚來。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你外公為什麼認為澎湖人是外省人? 澎湖口音就被認為外省人!
好怪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