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街友人權

台北市政府計畫在萬華區設置一日型街友住宿中心,引發部分民代帶頭反對,許多歧視街友的言論也紛紛出籠,有人將「吸毒者」、「愛滋帶原」、「精神病患」等標籤貼在街友身上,更把社區治安問題全部推給街友,藉此反對市府設置街友住宿中心。

熟悉街友生態者都清楚,藥癮者往往有經濟來源支撐,否則無法應付購買藥品解癮的龐大開銷,許多街友三餐溫飽都有困難,如何有錢買藥解癮?將街友貼上「吸毒者」標籤可說是缺乏根據的言論,而街友是「愛滋帶原者」、「精神病患」等更是充滿歧視的說法,缺乏對人應有的尊重。
但街友遭歧視的問題由來已久,儘管人人都有在公共場所自由活動的權利,但街友在社會上幾乎不具發言權,民意代表也大多不會替街友代言,除了少數宗教慈善團體外,官方只有社會局社工員會與街友接觸,甚至連在政府大樓內活動的街友,也大多會被警衛人員驅趕,官方這種「眼不見為淨」的態度,也間接助長歧視街友的聲浪,壓縮街友的生存空間。

市府推動一日型街友住宿中心遭反彈,關鍵在於街友長期遭歧視問題,若要化解反彈聲浪,市府高層應先改變政府機關對街友的態度,政府應該更友善對待街友,勿任意驅趕在公共場所活動的街友,甚至積極宣導尊重街友的人權、生存權,才能逐漸扭轉、化解反對聲浪,如果市府只要求相關局處與地方人士「加強溝通」,卻不能以身作則尊重街友,就算一日型街友住宿中心改設其他地點,也會引來其他社區的反彈。

沒有留言: